剧情:
本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冲突中作战的年轻美国大兵的故事,并将侧重点集中在了多媒体覆盖下的现代战争模[展开]
本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冲突中作战的年轻美国大兵的故事,并将侧重点集中在了多媒体覆盖下的现代战争模式上。由于年轻人冲动的本性和自身的局限,《节选修订》向我们展示了将一群年轻的美国士兵放置在一个精神上野心勃勃的境地的恶果。导演德·帕尔玛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美伊冲突中美国士兵的经历,此番将镜头对准余热未消的伊拉克战争,可谓浑身是胆。 剧情围绕美国陆军的一个小分队展开。他们借着自己的强势地位,迫害了一名无辜的伊拉克女孩及她的家人,故事在一次残忍的强奸和谋杀中达到顶峰。 影片锋芒毕露,尖锐地揭示出战争带来的无辜死亡和伊拉克人面对战争时的无助。电影让观众思考并开始质疑得到的任何信息和事件。因为,真相经媒体和政治等等的高效率过滤器过...节选修订电影网友评论:“威胁的姿态?不。只是感到震惊。因为我原本今晚在萨迈拉和他有个约会。不曾想竟在巴格达见到了他!”(死神独白)……本片实际上是帕尔玛旧作越战创伤搬到了伊拉克用手提纪实风格重拍,与几乎同年的拆弹部队并列,你可看出关于伊战的左右两种讲法。冲向检查站的汽车,在毕格罗那片中一定是自杀炸弹袭击;帕尔玛这片里,就成了哥哥送临盆的妹妹赶赴医院。可见战争电影基本都是各取所需、“节选修订”。逻辑上看,后者难免存在刻意虚构硬设的成分:乱世危境久矣,那哥哥竟事先不知必遭枪击?但战争根源的高度进行反思,毕格罗的所谓残酷现实敌情险恶便站不住脚了:谁让你发动了伊战猪队友真TM是猪·队友,内容不多做评价,只是单纯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另,巴格达商人和死神。这阵子频繁地在各种影视剧和书籍中看到这个故事orz顺便吃下那本《AppointmentinSamarra》的安利。最后多一句嘴,从《哈迪塞镇之战》到《节选修订》,悲剧永远在重复上演,没有人是无辜的。戰爭的醜惡和它的正當與否是兩件事,因為任何戰爭都不可避免有醜惡的一面。什麽叫節選修訂?二戰蘇軍強奸數百萬德國女性、抗日花園口決堤、TG長春圍城、對越戰爭屠殺平民...這些被修訂掉的東西如今有幾個人記得?用正義去掩蓋戰爭的醜惡和聖母以醜惡爲理由去否定一切戰爭,是關於戰爭看法的兩個極端开场字幕声明影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虚构想象,不断切换媒介视点,呈现美军强奸杀人案的前因后果。萨利录像日记、《检查站》法语纪录片、新闻记者报道、营地监控摄像、伊拉克网站、美国网站、《战争中的平民伤亡》真实相册,多种素材表现形式(伪造)确保中立客观,增强临场真实。结尾引人反思。敬佩导演。越战创伤续集之伊战创伤,更尖锐地抨击了战争/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人性的丑恶,对真相的「节选修订」即是伪善的巅峰。DV/监控/夜视仪/电视采访/网络视频等多样的媒介视角,亦是另一种全景式展现。这恰恰为虚构内容披上了近乎真实的质感,恍惚间似有阿巴斯附体的错觉,残酷的事件显得愈发残酷。帕尔玛摒弃擅用的商业片手法,关注时代议题的一次尝试。相比士兵手中所谓的“纪录影像”,真实影像、照片带来的冲击更令人瞠目,如若在这样的框架里探讨人性、虚构人物势必会显得多余。一些新闻片段、网站视频刻录也弥补了士兵视角的单一,各个同一主题的段落自然构成影片的意义系统。值得一看!帕尔马爷爷的文本尝试,Mocumentary的大方向,穿插着主观镜头第一人称+标准纪录片+访谈+新闻采访+网站截屏,扩展了电影语言。故事虽然令人气愤,但还是有种社会版的感觉。文本创新为故事加了很多分,竭尽全力创新编排的作者电影,伪记录的扛鼎作品三星半,第一视角并没有被置身事外,纪录者未曾真正参与犯罪却遭到报复被杀害,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其关键,除了对其本身袖手旁观、价值剥削本质上同谋身份的披露之外,他所拍摄的内容和事后其它影像素材经由他者重新组织,构成一种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全程DV晃动纪实性强烈,像是继《帅气逃兵》《嗨!妈妈》之后帕尔玛对战争思考的回归之作,爆粗口的士兵过着荒诞不经的生活,也许没人做错什么,只是在强大国家机器面前个人就是傻逼。影片没有刻意说教地去反思什么,只是一种伪纪录地再现。布莱恩·德·帕尔玛老来玩起了伪纪录片,意图还原伊拉克战争中一宗骇人听闻的强奸案,影片带有浓浓的反战意识。个人还是更喜欢那个把故事讲得富有激情的布莱恩·德·帕尔玛,而不是这个努力深刻反省布莱恩·德·帕尔玛。电影空间的探索。诚然,伪纪录片式的镜头蕴含了非常大的张力,但也带着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比《熔炉》之流更具欺骗性。但不影响它成为我个人最喜欢的伊战题材电影,毕竟今时今日《意志的胜利》都去意识形态化了。一个写实的角度安排出这样的剧情,讲述一个战争下一些无关战斗可怕事情如何发生。而当各集团(军队,士兵,媒体,平民)利益斗争时,人性作祟,罗生门的故事一遍遍重演。最终,人人都是受害者。深刻简短的电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