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主演:TheDalaiLama/理查·基尔/布莱尔·布朗/MarkEpstein/Willi[展开]
主演:TheDalaiLama/理查·基尔/布莱尔·布朗/MarkEpstein/WilliamStanleyMerwi导演:DavidGrubin语言:英语地区:美国编剧:DavidGrubin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09-07-21 别名:用户标签:纪录片,宗教哲思,宗教,佛陀,美国,佛,記錄片,documentary片长:129分钟imdb编号:tt1478841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它始自于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圣人,传说他在一棵大菩提树下获得觉悟而成佛。他从来不曾宣称自己是人间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认为他是一个找到了某种““平静”的普通人,这种”平静“,其他人也能找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的生活-----一段与我们这个时代尤为相关的旅程。炉香赞佛电影网友评论:欲望之神问道,谁能证明悉达多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最高的智慧?佛陀伸出手,用手指触摸大地。他说,大地是我的证人。他说,玛拉,你不是大地,大地就在我的指尖下。“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大地。接受大地,而不是拥有大地。不占有大地,但是大地就是这样:被滥用、被剥削、被轻视、被抛弃、被耕犁、被开采、被鄙夷,等等等等,但这仍是大地。我们的一切都是大地的。”动画制作地真美啊,对佛陀一生悟道说法做了详细梳理。看下来,有两个体悟:1.佛家四谛言人生皆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无一可免,苦恼的根源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人可以超脱苦难。超脱之法,非禁欲苦修,非刻意逃避,而是直面内心,内在关照。2.佛教教义是对心灵世界的研究探索,以求宁静。佛陀教导人们不再把情感集中在对自我的狭隘认识上面,油然而生一种单纯的慈悲。慈悲,来自于对暂时、瞬间、流动的理解,一样东西如何变成另一样,每件物品和每个人都是相连的,从来不是独立存在。反观内心,追问自身,获取真知。通过打坐冥想来修行,修行者越来越平衡,最终进入一种情绪非常镇定的状把佛陀的生平讲得很清楚,澄清了许多佛教的误解,非常好的入门片。佛也是普通人,有无能为力之处,令人感慨。片子里反复提到,佛并不主张人们信他,而是通过自己的体验觉悟,他不是救世主,每个人的救世主是自己,这与内地“菩萨救苦救难”有很大的差别。另,拜伦·凯蒂的思想与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为什么我欣赏佛教。引导我反思,引导我修炼自己的内心,通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一条返璞归真之路。无论是净土、禅、密,都不重要,相信自己就对了。而伊斯兰和基督的教义,让我感到束缚。“佛不会告诉你谁创造了世界?世间是否有轮回?”我以为我不是佛教徒,却发现自己一直都是佛教徒。西方文明推动科学,也发展了佛学。经历逻辑和实证的演化,佛学早已成为普世的哲学。佛教的与时俱进,源自其实用主义的特性。更何况,佛学确实是一门随时随地重复收听、不论深浅皆有证悟的学问。个人最欣赏有二,一是主张不拜神、凡事求诸于己,二是无常、万物皆苦。他不是神明,他是普普通通的人,佛陀是先知啊,曾经迷惘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曾经也绕过很多弯路,但走过那些让他明白这些路都不是,然后果断走了另一条。最后死去,这样想来,在时间这件事情上,人人平等,在日常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比单独排除欲念要重要得多。1.净饭王建“楚门的世界”,望儿能成“转轮王”。2.佛陀以苦行脱“束缚”(罗睺罗),转而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从拒斥世界转而接纳世界。3.玛拉之于佛陀与撒旦之于耶稣,许以世俗权力具有同构性。4.僧团是佛陀教义的知行合一,不倡禁欲,化缘为着布道。佛陀是实用主义者。配乐很好听,愤怒与慈悲,贪婪与慷慨,无知与智慧,如何选择?佛陀不教前世今生,教如何面对苦难。未知的东西太多,难道我们都要为之焦心吗,人,局限性太大,所以要放小欲望,降低期待。能活在这个星球,能看见万物,不就很美好了吗這學期在學佛教藝術看了不少紀錄片,這一部拍得尤其精緻又通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每個人眼裡都有佛陀,反觀內心不斷追問自身。未來,將來所有的事,都只能由自己承擔。佛陀的責任是給你指路,也僅此而已。完全出乎意料。適合非佛教徒、準佛教徒、新佛教徒、資深佛教徒...各種人群。適合喜愛學術、喜愛藝術、喜愛宗教哲學、喜愛印度文化、喜愛聽故事...各種意樂。"Remembermeastheonewhowokeup."欲望会阻碍你看到更多精神和世界的真相,而觉悟不是要让你通过苦修去压制你的欲望,而是正视欲望的存在,不跟苦难抗争,正视它,聪明地看待它。佛陀并非无所不能,它只是先看到,然后给你指路,你能够看透,得靠你自己努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