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1940年4月9日,德军兵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这将永远改变他的国家
国[展开]
1940年4月9日,德军兵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这将永远改变他的国家
国王的选择电影网友评论:恐惧,夹在大国之间小国家的宿命,大国的风无论怎么刮都会危及与你,何况那是纳粹,德国的扩张和侵略。“挪威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挪威不接受德国的指令”,这句话意味着挪威要拉上整个年轻的一代,作为代价。这与其他战争片的不同,我们看到一个老国王的脆弱,无论是佝偻的老国王,还是纳粹德国公使,家里都出现孩子,都致力于为了家园,为保全他们的性命,争取一步和平。难得可贵的是,无论作为君王、父亲、爷爷,老国王都是我们看到最好的榜样,挪威没有丘吉尔那样丰厚的家底,步步如屡薄冰,希特勒咄咄逼人,并非寸步不让,而是为了人民不能让,“我不能任命吉斯林作为首相,因为他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我们看到最好的传承,最好独立自主的气节,最好的年迈君王的尊严,哭了。选择的正确与错误与否,真的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出来,只能说国王做出了一个他个人认为的正确抉择,我们站在民族的大义上,从剧情的整个体现上,这是一个正确的,无可厚非的,可载入史册的抉择。但我现说的是,这种选择,在东方国家里是必须的,唯一的,否则就是历史,国家的罪人。而在西方,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选择,也不用成为历史国家罪人的选择,它是人民的选择,对于一个刚从瑞典独立不久的国家,这选择符合了人民公投的选择。看到一国之君的逃亡和颠沛流离,倒是很能体现“落后就要挨打”和“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国王的选择是对的吗?也许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命题,无数生命会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换来的是维持自由和国家体面。(按照德国对丹麦和瑞典的做法,老百姓并不会过的很艰难。而国王的选择完全就是孙权面对曹操挑战的反应,别人都可以降,唯独自己不可以。)其实片中德国大使这个书生角色更有看点。感谢导演把这段并不被很多人熟知的二战历史讲了出来。影片通过镜头的调度和应景的配乐,把一段有点枯燥的历史讲的很精彩。国王的情绪变化非常内敛,男主处理的非常得当;王室一家在责任与安危中做着步履维艰的决定。影片结尾,一群人在小树林躲避德军的轰炸,尽管狼狈,却依然壮烈地维护住了民族的尊严像纪录片。对老国王和儿子不断逃亡,遭遇枪炮的仓皇和惶恐心有戚戚,这是电影的魅力。老国王一直谨记他被人民公选出来,代表人民的利益,一直在坚持,但同时他又要支持政府的决定,他努力在两者中取平衡,这很难得。尽管中间从他儿子对他的反驳中可看出年轻时老国王也曾经风流过。他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挪威独特的军事战略地理位置必然成为轴心国觊觎的目标,以纳粹入侵为背景,重点描绘了王室所面对的压力和国王做出的关键性决定,由人民选择的丹麦人来到挪威当了国王,他又怎会辜负人民的期望呢?蛮赞赏影片对于史实所切入的角度和力度的,对于特定形势下的身不由己和使命感都表现得很到位。(65)外交的核心就两个字:妥协。如果是一方占领另一方,那自然没有外交的意义可言。该片实际就是比较少见的表现了小国面对强敌碾压的无奈之情,倒与常规的誓死抵抗的爱国主义套路有所不同,北欧格调就是高冷。虽然有不少仿纪录式的手持镜头和三线叙事,影片整体还是偏沉闷,倒是把德军的压倒力展现了出来弱小国家也有尊严,名义国王亦有坚守。本片没有铺天盖地的枪林弹雨,没有悲壮惨烈的贴身肉搏,也没有震天动地的夺目誓言,只有不同人的拯救探索,落荒的国王不落魄,战争狂的外交官最反对暴力,年幼的士兵怀揣赤子之心行下最有敬意的军礼。宪法里的国王没有选择,但国王可以代表人民做出国家的选择!王室與政府的最大區別不在於權力的分配,而在於對榮譽的態度。從上古時代開始,是榮譽產生了權力,所以先有王室貴族,再有政府。權力可以拋棄,榮譽卻像血液一樣無法割裂。國王的選擇並不偉大,實乃王室之指責。王室的精神象征只能用鮮血去證明。反倒是德國大使對和平的執著和渴望更加令人敬佩。没人觉得德国公使进退两难吗?带着元首命令,希望和平,被挪威王室骂,被纳粹军官凶。国王的抉择无法说对错,毕竟当时小国早晚要沦陷,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都已经投降了,而到底值不值得牺牲士兵去抵抗且不论,只是这种螳臂当车的自尊可敬可叹。话说七十年后挪威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小国是连苟且谈和的资格都没有的,不如一开始就挺身而出,倒也痛快,反正于公于私都尽可以流亡。挪威第一个民选出来的国王居然是丹麦人。可能是看过的第一部挪威电影,入选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晃动的手持摄影与过于稳重的节奏并不和谐,几场战争戏倒是颇为亮眼,配乐也不错。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