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影片揭开了美国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样,这个平淡的日子里被家庭作业、足球、流言等等所[展开]
影片揭开了美国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样,这个平淡的日子里被家庭作业、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高中生活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独的,或艰难的。
关于影片
这部电影聚焦校园暴力,风格上继承范·桑特的前作《盖瑞》。制作上比之还要低调,没有马特·达蒙这样的大明星,拍摄时也没有剧本,只使用一台摄影机。演员大部分是波特兰当地的高中生。向来喜欢欣赏美国独立电影的法国人当然不会错过,MK2公司已经买下其法国的发行权。大象电影网友评论:真的很闷,反复的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同一段时空进行不同侧面的展现,没有中心视角,跟刚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采用一样的叙事方式。将现代的校园枪击案与法西斯杀戮联系起来,似乎是在为现代杀戮找一个理由,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此呢?岂不是更可怕。全片用了大量跟拍、水平视角的长镜头,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着生活的琐碎,即使同伙向同伙/基友开枪时镜头也一如既往的冷静的观看着。对美国青少年的行为充满了不理解,当亲眼目睹危险即将降临时,有人并没有及时制止或者报警,当看见有人被击毙,他们各自奔跑,不会跟迎面走来的不知情的人一声告诫,真的这么冷漠吗每个人物都没有被真正“关怀”,而是被简化成为不同的、分散的时间客体“组接”事件的连贯性。不论是仅限于同一空间(食堂、图书馆、地下室)内不同个体连贯动作对摄影机视线的不断引导,还是紧紧依附相同个体完成不同空间之间跨越的跟随镜头,“现实时间”得以不断被强调,等同于真实时间的画面让静谧与死亡的力量不断扩张。由此,它是对人物的背叛,也是对时间的背叛,却使情绪得以最大化的发酵与弥漫。听说Klass是爱沙尼亚版的大象才跑来看的,虽同是校园暴力,但两部的风格差距太大不可同日而语。大象的叙述及其冷静毫无个人情感渲染,大量长镜头跟拍营造出及其日常普通的校园氛围,直到枪支的出现打破平静。这场暴力被解读得更像是青春期没来由的一场失控。两个枪手冷静得可怕,忘不了那句havefun。空间的纵深与瞬移增添的是室内环境的恐惧,人物之间的冷漠由此应运而生,不管何种关系最后都被毁之一炬,也无所谓同性恋身份的定义,整体象征的是封闭结构中的个体已经完全被物化成冰冷的杀人武器,只能被消灭却不可被转移,这种死亡倾向让人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失常是多么随意且有着永久持续下去的可能。完美中产生活外衣下的噩梦,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脆弱,孤独的人们紧抓着身边的一切和人们发生各种关系。在一个已经似乎成型的社会体制之下,大多数人凭借着的秩序正在被少数派的意志论和超人主义瓦解,二战后重建的道德伦理似乎再次动摇。而对这场地震最敏感的群体当然就是青年。别的不说,GVS调教演员的技术肯定不行。。。这片子的评论区和塔二有得一拼,全是头脑简单的文青说着自己也看不懂的话。一個觀察:文艺作品似乎对在其结构内“已发生”的暴力有合理化的作用。即,当主人公在铺垫完全不合格的情况下开枪之后,我感觉“开枪”这个行为好像也没那么不合理了。和一般印象里美国高中的青春歌舞片截然不同,这里记录了极其真实的美国普通高校学生们的普通一天。平静下暗流涌动,暴力和血腥让人猝不及防。导演把这样一部很容易因为少年叛逆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节而显得幼稚的影片处理地很到位,以至于我觉得这一些列事件的发生都是理所应当。用长镜头把日常拍的很有仪式感,平凡的人生交错,历史的波澜起伏,都是那么自然从容。罪与恶就像进化中的基因突变一样,乖离却无法避免。人类的演进如同大象,巨大却又迟钝,它奇特的存在压迫着每个人思考,但很快戛然而止归于平常,如同剧中的云起云涌的景象,周而复始。本以为导演会尝试用生活流的方式试图去用日常的细节来解释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没想到他是想把悲剧的发生归于一种偶然和不确定性,而用一种长镜头的跟拍和无主角的交叉叙事方式来堆砌一种生活的平常,却在最后二十分钟用一种反常来打破,冷静而又克制,十分震撼。电影本身是展现一种走纪录片形式客观的毁灭前的校园状态,而且叙事挺有意思的,视角丰富转换才让这个一潭死水的故事变得能看,长镜头的意义本质是客观表达,让观众带入角色,感受环境,让观众自己去捕捉细节信息,最后把零碎的情节串在一起,开放式结局也很棒。大篇幅的跟拍长镜头,随意平静地记录着不同类型人的琐碎校园生活。360度旋转镜头让人处于眩晕和极度不真实状态。而后是窒息的枪杀,漠视的镜头显现着生命流逝的无力感,即使到影片结束后,始终没有恍过来,依旧陷在沉痛的悲剧里。无比真实。躲进卫生间的那个女孩儿应该也活下来了吧。私以为Eric不是同性恋,他只是对一切都逆来顺受,同学捉弄,洗澡时朋友的kiss,他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切。所以到最后,他杀死所有人,包括他的朋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