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一个英国的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行期,答应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展开]
一个英国的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行期,答应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屏弃,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他写的书(名为《发条橙》)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发条橙电影网友评论:此片真的会让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71年的片简直太前卫太大胆了,恐怕就只有库神能把cult片拍出如此的深度了。当把人间改造成一片洁白无瑕时,也就剔除了人性的一切,所有的善与恶,好与坏,天堂与地狱,都不复存在。而给予人的意志与选择最高的价值,就必然带来纯粹的恶。Puregood时期的Alex有点像被设置了初始设定的AI?虽然没有听过贝多芬,但导演这样都让人对贝多芬产生阴影了真的好吗????这部电影充分的暴露出什么叫世态炎凉。人们面对一个强大的坏蛋不敢反抗,等到这个坏蛋改恶从善了,再一个个对他拳打脚踢。dc的小丑不曾让我害怕,但前半段的男主却叫我恐惧。难得浪子回头身边的人却将一个从前的坏蛋所犯下的过错惩罚到如今的弱者身上。“发条橙”仨字更是点燃了科学与伦理的导火线。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觉得恶心到想吐。库布里克相当厉害,第一个让我生理心理有如此反应的导演。电影之中穿插着或多或少的性暗示,bgm配合得令我毛骨悚然。一只眼睛贴上了长长假睫毛的男主出场着实让我吓到了。包括最后男主躺在病床上说出的最后一句台词“我已经痊愈了”,依然萦绕在脑海。库布里克简直是场景设计的天才!玩到飞起!记得Alex回到家开始放贝多芬的音乐,镜头切到贝多芬的画像上推特写,紧接着又切到墙上的色情画像,又移到了画下放着的耶稣雕像上,跟着音乐起伏从不同角度切换着耶稣的惨状,音乐高潮结束镜头定在了Alex的脸上。拍案叫绝。好变态,好喜欢~真覺得庫布裡克的思維超越了人類,天馬行空都很有深度。能讓演員如此信任他就足以證明他的才華,注定獨樹一幟。鏡頭都太經典,比如快進那段。依舊迷幻,依舊聽覺炸裂,甚至片尾字幕的用心,不同純色的閃現。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沒人能完全解讀。有太多深奧,隱喻暗諷之處,總之很高級。一部内容如此丰富的作品,作为普通观众的我很难给予很全面的评论。只能感叹70年代就能拍出那么具有先锋意义的作品,实在是天才之作,导演在那个时候对于暴力既有如此前卫的理解,甚至融合了后现代艺术,古典音乐在里面。看完后我惊觉,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伪善的旁观者而已谦卑的叙述者在做尽坏事后被送进监狱服刑,每天假装虔诚地帮牧师布道洗涤心灵,后来又被送进医院当做试验品尝尽各种苦难。他真的变好了?还是被设置成这个样子?最让人寒心的是回到家父母的态度,所有人都抛弃他,父母却也如此。人之初性本善了。喜欢里面的音乐,所有!初次观看可以说是汗毛直竖鸡皮疙瘩满身了,如今就容易得多。库神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矫枉过正”:南极北极都是冷。人性站原点,正负皆为恶。71年的电影,夸张前卫的造型和色彩,说话的腔调,癫狂的作家好像奇爱博士附体,冲破道德牢笼的人在神经质之下为所欲为。谈自由意志,玩暴力美学,电影的主题和艺术的趣味,被之后的同类重复阐述和借鉴后,失去原来的活力和新鲜度,现在来看就变得简陋。虽然有趣,联系不到时代的背景,共鸣也就实现不了,沦为一个普通的R级喜剧,一笑了之。名字中的“橙”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暴力的红与色情的黄调色便成了橙。在形式上给犯罪带上枷锁的同时,也限制了灵魂的自由。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一处美好的地方,就连贝多芬的交响乐也被染了色,口味轻者慎入!知识和权力合谋,不以暴力形式呈现的恶才是最大的讽刺。恶棍与警察身份互换,内政部长喂牛排给艾利克斯,承诺给他好的工作,足够的薪水。贝多芬配合暴力场面播放,血溅出来的时候都有了节奏感。这部电影里人都是邪恶的vicious连看似正义的典狱长在裸露的女人登台时都露出恶心的笑容善恶共存的人类只是善被社会定义为healthy在探讨人性的电影我真的狠欣赏库布里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