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个民族截然分成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族人望穿秋水,不知何[展开]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个民族截然分成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族人望穿秋水,不知何处是故乡。20世纪70年代,从小出生在日本的朝鲜人松浩(井浦新饰)按照父亲的命令回到从未踏足的故乡朝鲜,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谁曾想这一分别便是1/4个世纪,松浩在故乡组建家庭,曾经他疼爱的小妹理绘(安藤樱饰)也长大成人。这一日,喜悦和忧伤的信息同时传来,松浩因患病而得到政府特批,得以赴日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治疗。久别重逢的一家人以及曾经的故友亲朋,复杂的情绪在彼此心间漫延…… 本片是日籍韩裔女导演梁英姬根据家族的真实经历改编,并荣获2012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一名和最佳女主角奖(安藤樱)。家族的国度电影网友评论:6/10。借监视员角色侧写政治的无奈和禁闭感很讨巧,把咖啡喝成奶糖混合物、看AV时接到回国命令和结尾母亲的信都是幽默又苦涩的精彩片段。如何在冰山一角的叙事内精炼出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情感传递是项技术活,帮打理家族小店、跟妹妹深夜参加同学聚会、路遇旧情人等事件无法形成富足的细节感染力压抑沉重,看得分外难过。最后结局的无解,将人的无力感推至绝望。最终妹妹买下行李箱,拥有四处游历和任性享受人生的自由,是否就补偿了哥哥的缺失和沉沦呢?从个体苦难的角度,并不。但导演也只能这样给出一丝希望了。至少此片提醒我们:从“这个国家”变成“那个国家”,不是噩梦,是将发生的可能。没能把情感抬升到更博大的层面,也没有记录片更直观的冲击,欠缺点火候。松浩和身边人的情感也表现得不太够。但仍然还是无处不在的无奈。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无力思考,疲惫,无奈。大量手持镜头的摇晃感,长镜头的简洁力度,色调对比度的大量减弱,都很好的营造了这样的无力。但是仍然欠缺些什么。骨肉分离的窒息滋味,家国到底哪个才是活下去的意义?全程手持映衬内心的摇摆不定,无法安宁的情绪充斥在东京夏夜的空气中。亲情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喝下的啤酒,友情是久别重逢故友唱起的古旧旋律,爱情是已为人妻的初恋留下的纸条…所有的不舍化作结尾处妹妹久久掰不开的手指。太喜欢安藤樱啦!轻微晃动的镜头有“帕索里尼式呼吸”的效果,另外日本医院也用针灸,除此外没什么看点了。讲一个在日朝鲜人进朝鲜后又申请三月来日治脑瘤,周边亲朋对这个归来人的感情羁绊夸张过度了,那些在日工作人员哭个屁啊。女导演操刀,依然是重展示无思辨的路子,剧情的编制又很无聊,演的也半死不活里面母亲说的一句话:如果我能替你生病就好了。母亲是如此伟大,在孩子面前都是一直乐观微笑,最后再痛哭中捶打着父亲时,她是怨父亲也怨自己吧而妹妹也在最后替自己替哥哥买了旅行箱,也意味着她要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国度。沉重的电影,烦闷的抛出了当年两国政治关系与问题。渐入佳境的电影,前半段表演集体失控,假得仿佛所有人都没有进入状态。后半段剧情开始抽丝剥茧,人物也渐渐入戏。安藤樱在质问完朝鲜间谍后的转圈、打自己大腿,简直神来之笔的表演。在看这片之间我完全不知道日朝这群人的存在,看到最后,不禁落泪,想痛骂那群所谓的理想者无论是花费五年时间才被批准回国看病的哥哥松浩,还是留在日本自认身担祖国重任的父亲,甚至是在祖国”一直要活到死“的梁同志,他们都是被”国家道德“绑架的人质,权力垄断和文化专制下的牺牲品,他们屈服的是家本位的父权,更是国本位的国权,这是整个集体的悲剧。看到母亲用积攒了很久的零钱,为陪儿子回朝鲜的工作人员买了一身西装时,我感到了亲情的伟大。就好象很多年听我妈说单位一位工亡职工的儿子来接班参加工作,送行的农村母亲为厂里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大蚕蛹,那是家里唯一能拿到集市上卖钱的农产品了。太绝望难过了,生的牢笼无论何时都是比地狱还可怖的东西,看着车渐渐远去,是“永远见不到了”的心情,习惯了,或者是麻木了,应该是最好的结果吧,arata这样默默坚忍的人设好让人心疼,呜呜。安藤樱演技再次爆炸&日默瓦真的hin贵难道女导演梁英姬是片中的妹妹。久别重逢的喜悦瞬间转换到永远离别的悲苍,朝鲜和日本之间的离奇故事。一段复杂的人生经历,两个彼此隔绝的国度,中间穿插着千丝万缕的情怀,酝酿着是说不清道不尽的纠结。安藤樱的爆发力很出彩。7.6分可能因为享受到了些许自由所以更想去朝鲜以高姿态去嘲笑他们:“你们这群连最起码的生活尊严都没有的人!”松浩离开的时候打开车窗对着外面轻声哼着《白色的秋千》却被突然升起的玻璃窗打断锁在了封闭的车内,这种隐喻让人心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