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影片讲述在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期间,五名澳大利亚记者被枪击的事见。本片实际上是通过第六位[展开]
影片讲述在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期间,五名澳大利亚记者被枪击的事见。本片实际上是通过第六位澳大利亚人的视角来讲述,罗杰·伊斯特是那场灾难中的幸存者。巴里布电影网友评论:纪录片的形式用得好、大场面把控的好——做到这两点的话,政治动乱题材也就基本成了。这片子技术环节都在水平线以上,在配乐和表演方面的工作又强化了纪录形式里同情的视角,对国际政治的冷酷规则也有相应呈现,片尾真实人物24年后的故事留了个相对光明的尾巴,澳洲电影标志性的环境空镜头用的也挺1.以采访为开篇,以对采访人的记忆牵起的主角现在进行与他寻找五民记者的过去进行的双线叙事结构,看到一半才知道是什么回事,而朱的表演显得有些空,转折也突兀;2.肩扛和手持摄像的使用,最后还以真实的纪录片结尾;3.片头,92M,102M的音乐渲染、造型以及叙事的功能。为什么印尼人侵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葡萄牙人不帮助我们?为什么你们澳大利亚不来帮助我们?那些明知明天就是末日的人们问我们,为什么外面世界的人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年轻的澳大利亚人沉默了。当他们被处决的时候,也许他们也想问同样的问题。“我不能走,我离开了,东帝汶就没有记者了”两线叙事相得益彰,最后在巴里布的小屋中两线在时空差异中汇合,那一场屠杀简单粗暴毫不拖沓,而影片最后的枪决却被蒙太奇渲染到极尽可能的去折磨人。异域的歌谣在风中摇曳,悲伤的哀嚎和数以万计的亡灵难以安息。国家标志什么失去意义,在生命面前;记者的理想与现实永远相隔那一步,在黑暗面前。只是节奏有点拖沓,但是剪辑做的不错。看这部电影前,孤陋寡闻的我是不知道澳大利亚也拍出过好电影的。记者没有义务为正义献身,但当他们选择了这一职业的时候,已经不可挽回的陷入了这样的风险当中。澳大利亚国家认同感影片,不同的是在混乱中国家这个意义变的的可笑。都去关注5个澳大利亚人是怎么死的,谁又关心那20多万黄皮肤人的死活。拍得真难看。这么好的题材,应该拿给好莱坞拍,商业点,让全世界都来看。多拍拍这些凶手仍然逍遥法外的国家题材,拍商业点,让更多人都来看战争在哪都一样,无论被杀的是中国人,还是澳洲人,一样的悲惨和无辜。国家在什么时候都一样,无论是日本,还是印尼,一样的无耻和拒绝。记忆和语言有关,和讲述者有关,和摄像机有关。这一直是纪录片的阿克琉斯之踵,只是没有办法。PS:OST很好,印尼就一2B历史如此相似屠杀这么简单看了电影我才开始了解东帝汶24年被印尼入侵没有半点国际援助的事实叫人心冷齿寒纪实的手法让我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而战争带来的伤痛,无须煽情,已经让人难以负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