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泰伦斯·马力克继1998年《细细的红线》后,将再次执导二战题材影片。新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奥地[展开]
泰伦斯·马力克继1998年《细细的红线》后,将再次执导二战题材影片。新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奥地利士兵弗兰茨·杰格斯泰德(奧古斯特·迪赫饰)因在二战时期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死刑。据称这将是一部与《细细的红线》风格完全不同的二战影片。该片今夏德国开机。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泰伦斯·马力克第67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金卷轴奖最佳电影音效剪辑(提名)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隐秘的生活电影网友评论:#19年遗珠#马力克掌握了一种鲜少有人能掌握的视听语言,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非德语对白带来的遗憾,一样无法掩盖影片深藏的孤独和悲哀。在邪恶的统治下,一个人如何能独善其身?人的群居属性在这一刻令人厌恶,盲从带来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可怕了,它消解掉了个人价值,否定了自由意志,更关键的是,让个体命运在环境的约束下变得徒劳而渺小。越到后面越透着一股令人绝望的冷,这种冷让人醍醐灌顶:果然,说到底,我们分分钟有变坏的可能和堕落的潜质。还执着什么呢?抱着一种信念,纯粹贯彻下去的人已经不见了,他们早已在善变的大多数面前,提早进入了坟墓。断头台的刀刃下去的那一刻,死的不是受刑的人,死的是无数纵容这件事发生的庸俗之辈。可是,你又怎么能去怪罪那种出于自保迸发的低级本能呢?超人,终究是少数。5分。马力克几乎完全抛弃了叙事,把二战时一个奥地利农民拒绝宣誓效忠希特勒,最后被判死刑这件事通过大量诗意的旁白、唯美的画面,MV一般的镜头来表达,让我感受不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绪。拒绝这件事是充满勇气的,甚至是伟大的,但不会像电影中一样是充满哲学味道的——一个奥地利山里的农民哲学家么?这件事可能与信仰有关,也可能与农民偏执的性格有关,但不会与哲学和诗歌有关。镜头推上去又退回来,大量广角仰拍或俯拍特写,把角色的脸拍到变形、拍到狰狞。可是使用镜头的方式与镜头中的画面并不匹配,画面与内核也是不相称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到底是恐怖的二战,还是美丽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部有病不呻吟反而歌唱的冗长散文诗,不比《歌声不绝》高明多少。艺术区别于历史的两点:1.在形式可以创造美;2.在内容可洞悉个体感情。广角镜头下的乡居生活美如画,没有具体故事场景,普通的劳作场面就足够让人心旷神怡,而围绕主角两人的对话展开的是关于两人情感的追踪以及个体在面对潮流时选择之苦。这样的选择让观众的情感导向一目了然,只要表述方法足够完美,艺术的观点就能被人接受,电影传达的是基督教善和圣的观念,但现实历史直接粗暴,不是基于善恶是非判断的发生,是盲目。--“IfGodgivesusfreewill,weareresponsibleforwhatwedoorwhatwefailtodo.“90/100。没有比“诗”更适合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字了。文本显得有些过于晦涩难解,但整体意境实在是美得不可思议,他最著名的超广角大气摄影,恢弘悠扬的配乐,流淌在影像中掷地有声的情感,让人肃然起敬。就算教堂的钟声盖不住大地的杂音,山谷的云雾遮不住世间的污浊,但当信仰的力量插上了爱与情感的翅膀,它能越过世间一切的事物,比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的雪峰还要高,胜过所有的鄙夷和偏见。关于演员补充一句,尽管影片的主要人物显然是男主人公,但女主人公的表演却异常耀眼:“弗兰兹,我会和你在远山中相见。”无声却又震撼的收尾,感慨万千。还是那个马力克,虽说是二战题材,但也只是故事的背景板了,也不尽然是反战,个人的坚守于集体之影响,故事很感人。电影的空间完全是脱离战场之外,以奥地利的隐秘田园大自然光景与柏林监狱被压迫的萧条人像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在摄影和剪辑上,完全把故事的空间碎片化,但是通过人物的情绪又把各个碎片完美的串连起来,情感冲击很强,整个故事由此显得极为动人。只是三小时的片长对我来说稍显不适,当马力克再度津入神学对话的时候,我开始抓耳挠腮。被低估的电影,适合在大荧幕头排座椅沉浸式观看。三个小时不疾不徐地展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路探索,一边是田园牧歌的静美影像一边是欺软怕硬的人性挣扎,你跟这个老实人一起困惑着撕裂着摸索着。旁者一直质问坚持信仰除了丢掉性命意义何在,能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能影响历史的进程吗?老实人答不上来,老实人也害怕,但老实人只知道那样不对,正是这些脚踏实地的老实人坚持着心里朴素的正义信仰,才成就平凡世界的英雄,坚持本身就是意义影2027:看《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的时候标注了女主角的这一部。哈佛哲学系的马力克拍摄的没有实体战争下的人性、信仰战,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里隐秘的小镇上一样充满了唾弃,愚昧,而我只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丢弃生命,即使微不足道,头离开身体的时候,带着镣铐的手抓住它拿回来扣在身体上,然后睁开眼,你的手铐消失了……但我还有爱,有上帝的信仰,我的微不足道能带来善的增长。(末尾乔治·艾略特亮了)摄影师采访中谈到泰伦斯马利克是位影像大师,他会告诉你他的想法,但影像中不一定会看到。同时影像也是表演,不拍演员的时候就去捕捉自然的“情绪”,环境也成为开放的语境,像人脸那样蕴含丰富的解读。超广角下的环境和面容同样是马利克的文本,需要观众去寻找探索思考。影像的克制比文本的克制更加有情感的力量,也许就是马利克notsee的震撼。同样又是一部以表演为主的电影,自然光太美,深受卢贝兹基的影响。期待可以在大银幕看一遍。。。这应该是(喜欢了快10年的)奥古斯特演的最“苦”的一部电影了,之前看过他早期演的纳粹军官,阴狠的形象还记忆犹新。如今演这样一个圣徒般的人物,竟然毫无违合感,这就是优秀的演员的实离。是要心怀怎样悲悯慈大悲的心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看到最后的静谧的落日余晖,女主的黯然的旁白,然后黑屏,艾略特的那句话出来,感觉眼眶湿润了…好电影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的啊!广角镜头各种仰拍特写实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极大输出,可以说本片的影像力量绝对盖过了剧情本身(虽然结尾也很催泪),也正因此一些出戏点比如奥地利人全程说英语就显得不那么违和了。说来奥古斯特迪赫真的很适合诠释有点偏执的理想主义者,只是昆汀那一次把他带出名的同时也有点把他带偏了…再有就是很意外也很感动还能在这片里看到已故的布鲁诺甘茨大爷,特别还是穿着纳粹军装的他。我太喜欢了。马力克以个体视角窥探二战本质,反思人的境遇、生命与爱的永恒命题。“隐秘的生活”蕴含两层意义,指向个体的坚定信念。当宗教被“祛魅”、仇恨裹挟着民众,我们如何在被其同化的风险中过自己的hiddenlife。自然风光的大量着墨融合着人性的光芒与罪恶,构建起人与土地的独特关系。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深爱这片土地。年度十佳。身为马力克黑这次反倒很喜欢,开广角的镜头深入捕捉静态细枝末节,反而将人性和神性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密语巧妙串联。电影是一句话就能讲完的简便计算,“没人会知道高墙后面是什么”。但悠长的镜头配合着最后那场“由衷”的分别戏,更深入了信念与之“隐藏”的神力:众人堆积趋之若鹜的态度,是精准的价值衡量。天涯路远无由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