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译 名 儿子的大玩
◎片 名 兒子的大玩偶
◎年 代 1983
◎地 区 中国[展开]
◎译 名 儿子的大玩
◎片 名 兒子的大玩偶
◎年 代 1983
◎地 区 中国台湾
◎类 别 剧情
◎语 言 闽南语/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3-09-02(台湾)
◎IMDb评分 7.3/10from278users
◎豆瓣评分 8.2/10from2,256users
◎片 长 105分钟
◎导 演 侯孝贤Hsiao-hsienHou/万仁WanJen/曾壮祥ZhuangXiangZeng
◎主 演 陈博正BokJingChan
杨丽音Li-YinYang
崔福生FuShengTsui
卓胜利
江霞
颜正国Ching-kuoYan
◎简 介
《儿子的大玩偶》:乡镇失业青年坤树(陈博正饰)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但却得不到家人及亲友的认同,总为此事争吵不休。当坤树去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吓得哭闹起来……
《小琪的帽子》:王武雄(金鼎饰)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派他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小琪。然而,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王武雄的搭档林再发(方定台饰)接到怀孕妻子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家。但是,压力锅却发生问题……
《苹果的滋味》:居住在贫民区的小工阿发(卓胜利饰),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后住进豪华医院。美军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
儿子的大玩偶电影网友评论:看到最后一个短片时,还是感觉故事没能深入进去,有的都是雏形,并且每个独立短片的中后段处理上不够成熟,视线没一个铺垫渲染主角情绪的过程,因戛然而止导致的余味不足,甚至坤树在火车轨道上被儿童戏谑的配乐也有卖苦情成分在。(这里只是对比新好莱坞时期法国新浪潮而言)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值得一说:1,坤树妻子怀孕,他刚得到一份工作欢快跑回家告诉她孩子可以生下来了,她听到后并没有去拥抱他,而是转身自顾自地挂黄瓜,背着身子抬手抹泪。生活的艰难并不是需要把一个人的贫困窘迫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而是一种更自然婉转的意义呈现“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2,武雄一个人在田埂上映着夕阳抽烟,由近及远转场到室内抒情表达那里,人物形象开始立起来,会让观众有代入感,台湾新电影的初尝试很是可爱,至少是每个故事都有点意思,结局都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来表达导演想讲述的意义。玩偶的结局是儿子不认识自己,于是重新扮上小丑的妆容,在社会中求生存的压力让我们变成了某种两面人,而这种惨况有时我们自己不自觉,却以让我们至亲之人的见面不识而表现出来;帽子以男同事的视角展开,结局是他发现了小女孩的秃头,以及男主因高压锅而受伤,其妻子也面临流产的风险,漂亮的小女孩结果是一个秃头,其实隐喻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并表达了讽刺。男同事对这种社会既充满了向往,想靠近,不过最后却因看透了其中的丑陋,以愤慨的态度撕碎了其粉饰。苹果充满了政治隐喻,台湾人在美国的帮助下虽然获得了体面的生活,但却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以及灵魂,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奴隶。侯孝贤导演作品04.三位导演合拍的作品,核心有所差异,除导演与演员都是同一套班底,自然会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用了插叙的叙事结构与许多定格特写镜头。最喜欢《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的这部作品摒弃之前三部爱情轻喜剧的套路,已经有了“台湾新电影”的模子;其次是《苹果的滋味》,用一个短小精悍的黑色幽默故事讽刺了社会现象,一家人的“辛酸”与小市民的“精明”看了让人唏嘘;最后《小琪的帽子》,人物情感处于摇摆的状态,用最平淡的方法处理了最大的悲痛,武雄对小琪的情感还是有些模糊。肯定是第一个故事更讨喜一些,不管是认知度还是题材选取上面来说,极具温情魅力,最后画小丑妆真的差点就哭出来了。第二个故事的讽刺力度足够强劲,忠厚诚实的卖锅推销员却被自己信任的快锅给杀死,戴帽子的漂亮小女孩如果没有了那顶帽子就会出现的秃头本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第二个故事一样走讽刺路线的第三个故事,整体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惊喜可言,比较下来最喜欢侯孝贤的第一部。三明治广告人,三轮车,瓦房,压力锅,学生帽,复古眼镜,碎花裙,格子衬衫……这些充满时代感的事物,勾起人淡淡的怀念感。三个故事的主题核心都可以总结成一点:物质缺乏情况下的家庭关系。因钱而怒,而悲,也因钱而喜。侯孝贤利用真实素材追求一种极致的电影感。血斑与村落远景,女孩的秃头与圆的猪脚皮,这两处转场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暗喻。体现了侯孝贤对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忧思与同情。《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是一个比较写实的故事,刻画一个为家努力拼搏的好父亲;《小琪的帽子》(曾壮祥)更像是一个关于人与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故事,王武雄努力推销压力锅而不得却和小女孩小琪慢慢相互理解,然而每个人终归有不想为人所知的一面,帽子之下是人与人之间的创伤;《苹果的滋味》(万仁)相比之下,更具有讽刺意味,因祸得“福”的一家,揭示时代背景之下愚昧的一代。虽然故事发生的时间线在六十年代,但放到现在来看,每个故事都还具有令人深省的力量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无论是第一篇的心酸温情,还是第二篇的现实残酷,又或者是第三篇的风趣讽刺,三者都是相同的生活题材,并且直击心灵。第一篇被感动,泪光闪烁;第二篇被吓到,大喊甘恁娘;第三篇则被因祸得福逗到大笑。余味无穷,大爱!三段都非常好,吴念真的剧作功底显现一斑,前两段以“推销”视角铺入底层社会生活,主题涵盖面广,极像小津。后一段易想起樱桃,但苹果像是写作业的句末点题,对于人性和阶级的反讽力道十足。该片与开创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皆是现实主义自我风格下的戏弄与讽刺。对台湾平民的无知粗鄙没有加以掩饰和美化,每个故事都有非常难能可贵的情感上的“净化”瞬间,这是对生命无限肯定的瞬间,哪怕是艰辛的贫困的受辱的生命。为了短电影的高效叙事用了很多音桥+闪回,匠气不掩真挚,数度落泪,当爸爸愿为儿子涂白脸,当压力锅的搞笑滑稽变为悲剧,当一家人第一次吃苹果…看修复版很享受!最爱《儿子的大玩偶》生动又非常细腻,剧作来说体现出短篇的直快工力!虽然三个故事都在讲底层生活,讲台湾对日本,美国的态度,而《小琦的帽子》看似温和,但高压锅与小琪被掀开帽子的交叉蒙太奇作用,强烈体现了一种残酷现实性!《苹果的滋味》太讽刺了,美国人的东西什么都是白的!与「光阴的故事」一样,标记了台湾新电影的开端。这部则代表了新电影中本土式的表达(闽南语)。三部影片均涉及到底层人为了谋生撑起家庭的辛酸拼搏,第一部较为乐观动人,第二部则展现了尊严受到伤害的悲剧,而第三部成为了一个底层生活者的悲喜剧,一家人“因祸得福”,而只有亲临者知道背后的滋味。三位导演的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都是对于台湾本省人自我归属问题的探讨。侯的《儿子的大玩偶》一如既往的克制,奠定了他80年代黄金时代作品的整体风格基调。万仁的《小琪的帽子》虽说也是以隐喻的方式展现,但却显得激进强烈的多。而曾壮祥的《苹果的滋味》倒是最意味深长的,值得玩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