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居住的皇宫。这里也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1925年[展开]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居住的皇宫。这里也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1925年,当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后,这里更名为故宫博物院,成为向世人展示文物的地方。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后迁往台湾。为了保存和展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物,1965年,在台北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收藏的文物珍品90%以上来源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了表述的流畅,在纪录片中,我们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简称为台北故宫。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在台湾还有一座故宫博物院,号称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台北故宫中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92%的文物来自于北京紫禁城的清宫遗存,是国之重器,国之瑰宝。60年前,它们漂洋过海落户台湾,整整60年的两岸隔阂,对13亿大陆国人而言,它们依旧很神秘。台北故宫电影网友评论:所以,宋元书画、宋瓷、明清瓷器、文件档案,清宫旧藏,还是台北故宫的更少而精,这没有什么不好承认的吧。1949年后,大陆各地的发现,让全国各地博物馆都有精品,填补学术、历史空白;而北京故宫也更为全面综合,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有新发现。中华文明将更加清晰地出现在世人眼中在从台湾回来后终于补完~因它在真正造访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多了份了解、感动和尊重。从贵如晨星的瓷器展,到珍玩展,再到书画等。纪录片无法穷尽每件文物的历史和精细的设置,却是一个窗口。12集的纪录片也分了几个板块,夹杂着那些与台北故宫息息相关的人的故事,串起了台北故宫的昨天、现在和将来。配合《故宫物语》这本书看的,发现书中的很多有趣的细节在这个纪录片再次提到,比如张大千向台北故宫捐赠临摹敦煌壁画原来是兑现当年登机赴台时和杭立武的承诺,比如“二希”的伯远帖和中秋贴是大陆当年花四十多万钢笔从台湾的嘴边抢过来的。但也感叹,文物分家别离,不知何时能回到大陆。其实是自己的误会,不知道为什么之前总以为是一部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的文物保存与修复思路的异同的纪录片,完全没想到是讲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的片子。所以观看的时候心里落差特别大,也就很难看进去。现在想想其实也不能说片名有歧义,应该不是片子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台北故宫算是去台北的必游地之一。这段历史现在也不论功过是非了。台北的故宫也算是传播着中华文化。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歌曲啥的不大气。但这个本身不需要大气吧。这段历史本身就带着点悲伤,这样的配乐正合适,旁白也缓缓道出。毕竟去台北采访有它的局限性,看到这样的成片我已经很满足了。曾经初中时的寒假,每天早早洗完澡就躺在床上等着这个纪录片,因为它,我知道了四库全书的书架摆出来要有一个篮球场的面积,看到了宋徽宗赵佶千年前的惊艳面貌,那些古画里流动的瀑布来往的飞鸟真是让人神往。久久,我还是忘不了里面讲解的那个女声还有片头那首HereIam。12集有些太长了,不够精,由于每集的导演不同,有些内容重复率有点高。不过看罢很感慨那些一直守护国宝的学者大家,当年都以为台湾只是众多迁移中的一站,没想到很多人都最终带着没能把国宝带回北平的遗憾离世。看完更想赶紧去台北故宫看看了,真的是太多精品都在那了。配乐好听,情绪渲染恰到好处。当年抢救文物南迁的那批专家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到庄严老先生的临终遗言时无比心酸。虽然台北故宫精品太多,值得一去,但我心中的故宫永远都只是北京的紫禁城。ps.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三希堂合并展出在本科的文物赏析课上,褚老师反复推荐我们一定要去台北故宫走一遭。这次看了,还是好喜欢宋瓷和雍正珐琅彩瓷啊,对宋徽宗和雍正帝的审美意趣极有共鸣。同时不得不赞赏,台湾博物馆在数字技术应用的与时俱进。哎,这些宝贝何时能回北京做巡展呢…当年抢运国宝的人们真识货啊…连当年故宫守门警卫都认得快雪时晴帖,好有文化…全剧主题:好货在台北,壳子在北京,虽是团圆好,可惜人老了liao…顺带每集一黑十全老人…另:哪天一定弄个寒食帖的副本裱了挂墙上…东坡果然最懂我…片头曲中的英文歌词违和每一集中的采访素材和背景介绍重复过多张临生女士的话让人不那么舒服内容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制作有古意却不失灵动,配乐、解说都搭配得非常完美。近年来看过最好的纪录片,没有过分的自夸,不仅知道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宝贝,还了解了那些过去的故事。希望有机会能再去台北故宫。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