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影片讲述的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展开]
影片讲述的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的生平。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着有《集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着作。她于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她在整个的政治哲学生涯中始终不能忘怀专制的邪恶问题。60年代汉娜·阿伦特为《纽约客》报道了对于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克曼(AdolfEichmann)的审判,这件事让她对极权专制邪恶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邪恶的报道》(由原先为《纽约客》所写的五篇报道修改而成)一书中提出了着名的“邪恶常态化”一说。她的结论是:历史上最大的邪恶,例如犹太人大屠杀,并不是由一批狂热分子,或是精神病患者所执行的,反而就是一批平常人。因为接受了自己国家的前设(或意识形态),所以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
汉娜阿伦特电影网友评论:德国人特有的理性、思辨,平静之下暗涌的激流。思考的无能,为许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种可能性犯下规模庞大的罪恶行为。思考所需要的、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然而令人悲催的是,正是因为思考的缺位,在我们的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危机时刻,并未能阻止大灾难的发生。人類所有的邪惡都是通過人類的盲目疏忽或軟弱屈服於誘惑去行惡,崩潰就是由社會群體的屈從構成的,薩特稱為“畜群”,也需要努力去行善,抵抗者説:我寧肯遭受不義也不行不義。意志就是實踐理性,思索是我自己與我自己的無聲對話,不僅要認識,而且要按照認識而行動。行動,行動,這就是人的使命。阿伦特的观点思想尤其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直到今天依然是前卫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没有一点背景知识看起来是会有些枯燥,最好还是读一下《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开头两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戏其实相当有趣,一是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抓的方式,另一个是汉娜和友人讨论男人,其实都在影射她的观点。看《纳粹德国的兴亡》时惊叹于一个很平常的普通人哪来的力量创造一个种族主义的帝国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很多纳粹分子并不是真的对犹太人有多大的仇恨但在那个环境下确实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就像一群“乌合之众”这不仅仅是对犹太民族的犯罪而是人的恶在对全人类犯罪电影很平庸,截取的主要矛盾点相对于汉娜思考的问题还很局限。汉娜的故事无疑是最最精彩的。哲学家圈子里独立思考自由发声与评论都似是口头的泡影(虽然确实面对的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批判性思考,牢记于心。“邪恶不可能同时既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会构成邪恶”传记就是比较平淡的那种,不过这个电影展示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生活。知识女性真的太迷人了,他们在聚会吵架也很好玩,知识分子骂人也很可怕了。最后争议那里处理得还是不错的,局外人,局内人,中间人,很清楚了。就算已经是这个年代,敢说希特勒是平庸之恶?电影没有太多海德格尔的出现,只着力于最后一段演讲的观点,还是有一点点偏颇吧。不过无论是否是关爱上已婚哲学家,倒是记住了一句,试图理解不等于原谅。给四星,因为知道将来还要看一遍…每次她回忆海德格尔的画面,我连呼吸都轻声轻气,好似他就站在我面前…社会教人们丰衣足食,也有心理医生来修补精神退化。却无法容忍哲学也参与人生。“邪恶不可能是既平凡又深刻的。邪恶是极端的,不可能是彻底的。只有善是既深刻又彻底的。”演讲反复看了几遍,一字一句仔细斟酌,都是心里话。电影拍得不怎样,演员选得也不好。电影很一搬,但是内容传达的思想很重要。很多非主流的思想反而能将个人思想带到一个更好的高度,于是以后你的视角,你的思想又多了一重角度和深度。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启示!恶的根源是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就算是牺牲compassion也要保卫住自己独立的大脑。(妈呀我看这片感觉到的热血感应该就是人们看体育题材励志片的感觉吧!)我已忘记了思考,逐步变得庸常而无趣。庸恶无处不在,如何选择和没有选择都是选择。在逐渐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的日子里,如何去理解其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