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老片《希望与荣耀》HopeandGlory(1987),通过一个九岁男孩的眼睛描绘了二战初期[展开]
老片《希望与荣耀》HopeandGlory(1987),通过一个九岁男孩的眼睛描绘了二战初期的伦敦,这个被认为是后方的地方,其实是另一个战场。
多少影片表述过战争的残酷,多少影片告诉你,战争的摧毁之手,让一切纯真消失殆尽,一切美好化为乌有。比如引起轰动的类似题材《安妮日记》,冷静而残忍地告诉你,怎样的保护,怎样的小心翼翼,纯真便是世上最脆弱而一触即破的东西,在残忍的实事来临时,其命运就是一点一滴消失在记忆之中。
然而BillyRowan的纯真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不落俗套的视角,一群无名而自然的演员,一个美丽而坚定的故事。
(一)父亲
倘若大人们知道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们有多么普通,他们一定会很惊异。
Billy的父亲参军了,与他的朋友和战友一起唏嘘感叹着国家、责任、荣誉、家庭。满腔热情与决心,满怀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忠诚的决心奔向前方。
于是将这场特殊的战争丢给了女人与孩子。
“Billy,我回家教你打曲棍球。”父亲在他们家的花园里挖了一个防空洞,仿佛,有许多话突然想要对年幼的儿子说,却最后说了这些话。
看着眼中满是热泪、激情澎湃的父亲,Billy小声对他的6岁的妹妹Sue说:
”别担心,Sue,我们长大了决不会像他们这样。”
(二)Billy
Billy与Sue依旧如常地天天去上学,每天早晨穿过满是轰炸废墟的街道前往学校。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接到防空警报,带着面具呆在防空洞里背九九乘法表。老师们依旧孜孜不倦,英国人天生的固执与临危不乱,一切秩序在混乱中依旧是秩序——什么叫做真正的绅士。
然而战争中的游戏却有些特殊。
Billy被一群在废墟中玩耍的孩子抓到了,他最终因为能够非常有魄力地说出一个神圣的脏词(经典的Fxxk)而被刮目相看,从而成为他们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废墟冒险经历,在废墟上,真的是什么都能找到,男孩子过剩的精力,在寻找各种秘密物品、收集各种武器碎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有过一两次,他也接近了真实的边缘,女同学Molly的妈妈被炸死了,房子炸没了,孩子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男孩a:“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Billy:“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Billy:“才不是真的呢!”
男孩a;“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Billy:“Sue,你去问问Molly,她妈妈是不是被炸死了。”
Sue;“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问?”
Billy:“你去,因为你是女孩子。”
Sue走了过去,Molly默默点了点头。
。。。
Billy:“Molly妈妈昨天被炸死了。”
男孩b:“才不是真的呢!”
Billy“是真的,Molly妈妈被炸死了。”
男孩b:“才不是真的呢!”
Billy;“是真的,她就在那里,不信你自己去问她。”
。。。
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悲痛也同时离他们遥远,
孩子的心,依旧是孩子的心。
(三)母亲
Grace是个典雅的名字。是Grace(感恩),Hope(希望),Charity(慈善),Faith(信仰)四姐妹之一,从小被培养的是音乐:钢琴、小提琴。(四姐妹的父亲说,要四个女儿干什么?当然是组成玄乐四重奏!!!)结婚后则是一个有点保守的贤妻良母。没有见过大世面,没有见过战争,但是,有的是勇气。一种从优越的生活中坚定地走出来,肩扛起孩子与家庭的勇气。
单薄的肩膀,无畏的胸怀。
澳大利亚有亲戚可以暂时收养两个小的孩子。她在Billy与Sue的脖子上挂纸牌子,送他们上火车站。
“我看不见战争全是你的错!”Billy冲她嚷道。
她默默看着两个孩子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视野。
但是,就在最后一刻之前,她冲过栏杆,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大声叫道:
IwantthemBACK!!!
“妈妈,你让我们尴尬透了。”Billy不满的说。
然而母亲已经抹去了泪痕。
一个母亲的勇敢,在于她从没有和她的孩子们分开。
(四)姐姐
战争中的女孩子长得飞快。
丝袜没有了,她让Billy在她腿上画一条袜子的线,就这么大大咧咧前去与休假的士兵们跳舞狂欢。
战争让矜持让出了道路,让火花燃烧得更快更旺。
对着误落城区的德国飞行员微笑会被母亲责打,那么对着盟军士兵微笑总可以吧?
可是母亲抓住了她,一把抓掉她的头巾,看着她涂了胭脂的嘴唇。
“有我在就不许你打扮成这样半夜溜出去!”母亲说。
母女间爆发了一场典型的冲突。结局却不是典型的。而是战争时期特有的。
“这么爱他,你就去吧。”母亲含着泪说。
可是当年轻人向她求婚时她却没答应。谁知到明天会怎样呢,什么都有可能,婚姻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她将求婚的戒指扔到花园里,自己生死未卜,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承诺?
她只是把她已经怀孕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五)乡间湖畔
他们的房子不是被轰炸掉的,是煤气引起了一场火灾。结果连同母亲的配给证一起被烧毁了。
于是他们只好一起来到外祖父的乡间小屋里去渡过暑假。
愤世嫉俗的外祖父,看似严厉,却带给了Billy一个最值得回忆的假期。
如果不是战争,就没有这一切。如果不是这依山傍水的乡间别墅,不是这老小孩似可爱的外祖父,不是这一片在残酷世界中依旧高尚而纯洁的心,不是这张结在一起地亲情之网。
这一双纯洁的眼睛要如何幸存于世呢?
1)Billy在河里打捞了所有被一个误投的炸弹打上河面的鱼——够他们吃好几个月的了。
2)姐姐的男朋友听到消息做了逃兵,不过他被宪兵带回去以前,与大肚子的姐姐举行了婚礼。
3)Billy向外祖父学了怎么投“变化球”
4)爸爸回来度假,妈妈对他说,她再也不离开乡下了。
5)姐姐在客厅的沙发上生了孩子。
6)丘吉尔发表了“开始阶段的结束”的演说
这都是那年夏天发生的故事。
(六)结尾
假期结束的时候,外祖父开车送Billy回学校,抱怨着浪费了最后一罐黑市汽油送外孙让无聊的人给他灌输无用的想法。
结果,Billy却看见学校里一片混乱,校长大声呼喊,有人拿书砸了老师的头,一个同班同学跑过来对Billy说:
“Theyblewuptheschool!ThankyouAdolph!”(他们炸了学校!谢谢阿道夫!)
于是外祖父又载着Billy回家了。
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就要看你的心是怎样的。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约翰·保曼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约翰·保曼
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约翰·保曼希望与荣耀电影网友评论:小孩们的表演有可圈可点之处,成人演员的表演痕迹较重,不禁联想到日韩浮夸风格。废墟中的小男孩团伙给人印象最深,甚于德机炸鱼,以脏话入伙、珠宝换窥阴;上一辈人的保守——无产的叔叔不敢承诺让朋友成了孩子父亲、不善言辞的父亲去战场前只是说教儿子扔变化球、二等兵父亲见下士准女婿敬礼、生活在伦敦的女人们不仅多愁善感有时跟没见过世面似的,但家被烧没了、女儿未婚先孕,母亲表现了她的坚强。以英国小男孩视角描写的在战争期间的家庭故事。没有《萤火虫之墓》里的残酷悲伤,相反充满温情和爱.影片末尾孩子们欢呼:学校被炸毁了,感谢希特勒!还有爷爷大声的笑,都从另一个视角展现的一个不同的战争体验。突然想起妈妈开玩笑似的对我说,好想回到文革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最快乐,每天都像在度假自编自导的带有自传性质的英国二战回忆录,很多细节令人莞尔。战争电影的大路货都是宏大叙事,而本片则完全是生活化的个人体验,视角自然而真实,甚至带有闲适趣味的清新,反而更容易感动人心。有一个细节是小朋友们防空洞里背小九九,联想到近来引进中国老师教数学,英国人对小学数学的执着可见一斑T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描绘二战时期的英格兰。孩童的心是独特的,他们能从战争的废墟中从容抱出一个哑掉的炮弹。学校毁于炮火,他们却能欢天喜地的大呼感谢阿道夫,只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不必上课。他们有着难以想象的幸福。当记忆中的苦痛和仇恨被时间冲淡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就要看你的心是怎样的。一两年前看的,现在还记得。英国小孩眼中和口中的二战。小孩的表达方式里,一切都那样简单,不简单的,他们也不会懂。平凡的叙事,甚至有好些搞笑的情节比如爷爷的几个女儿的名字…片尾有一个我学生时代的愿望…过完暑假爷爷送主人公回去上学的时候,学校被打偏的炸弹炸掉了!片尾画外音独白强烈共鸣用儿童式的戏谑风格来呈现战争生活,儿童视角,全片洋溢着希望与欢乐的论调。最让人难忘的是对战时生活细节的展示:手电筒、飞艇、防毒面罩、果酱、“国王的演讲”等等,即使遭遇不幸,电影最后总是转折为幸运,开学第一天,学校被炸,感谢希特勒,在孩子的世界里,战争永远都只是场游戏。同类二战题材的精品,儿童视角做得出色,用轻喜剧的格调把市井平民战时生活状态描写得生动有趣,悲喜两种情感基调调和得很恰当。后半段归隐乡间,泰晤士河上的恬静惬意宛如乱世中的伊甸园,家庭与个人间的情感维系得到进一步表现,很棒!本片未能提名男配,女配很遗憾。资料馆银幕重看。相较于压抑揭露人性的片子,更喜欢这类从生活中找寻到细小的乐趣,善良和纯真的片子,实在令人感动与喜爱。曾经认为很多工作都毫无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想,这没有什么可以不屑的,大家都在为了生活拼命努力着,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而“意义”也不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部独特的充满意蕴的战争片,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对战争进行表达。约翰·保曼试图用“战争、游戏、性”的关键词以狂欢化的叙事对战争进行消解,狂欢化的复调通过游戏、性形成,游戏是人类童年的形态,性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以双重的本原完成了对战争的反拨。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戏谑,苦闷,赞美,感动,各种感情互相融合得非常和谐。不仅展示历史风貌,同时阐述人生哲学。此片无一处我不喜欢。两个小演员的表情语言真是绝了,特别是小男孩每次看到感情戏的那种不屑。这俩孩子太可爱了,特别能激发为人父母的欲望。温情又有喜感的战争题材,以二战英国后方孩童为视角,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纯真被这残酷一点点消磨殆尽。“Theyblewuptheschool!ThankyouAdolph!”辛酸又讽刺的一句台词,战争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但愿苦难不再降临。小孩视角来拍二战,最震撼的就是结尾德军炸了学校,又不用上课,小孩说了一句“Thankyou,Adolph”。非常政治不正确但很真啊!前半段大姐简直神烦不讨喜,不过后来居然成了全片的治愈喜剧正能量。挺好看的,但没有想的那么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