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萝拉·蒙蒂斯是19世纪欧洲贵族的宠妓,在马戏团里兜售自己的艳史,这似乎是她为放纵付出的代价。[展开]
萝拉·蒙蒂斯是19世纪欧洲贵族的宠妓,在马戏团里兜售自己的艳史,这似乎是她为放纵付出的代价。这是奥菲尔的最后一部电影,影片以此作为框架,用闪回拼贴的方式表现箩拉巡回欧洲各国表演记忆,尤其她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系国王以及作曲家李斯特之间的关系劳拉·蒙特斯电影网友评论:重温,奥菲尔斯遗作,个人导演最佳。1.影片以马戏团为时间轴,第三人称单一视角叙事,通过非线性的回忆拼接穿插剧场演出建构主人公的传奇一生。色彩运用大胆超前,布景服装也特别考究,极尽奢华之能事,繁复巴洛克盛宴或比费里尼。2.横移升格&回旋长镜。3.追求自由爱情和荣华富贵的劳拉最终却成了马戏团用来贩卖隐私的牲口,看她牢笼之中谄媚的笑脸逐渐淹没人海,所有的骄傲与尊贵都似镜花水月一场虚幻,散于帷幕,予以终局。4.“旅途并不辛苦,只是有一点悲伤。”(9.3/10)20180916小西天/开始以为马戏团兜售劳拉的故事后来才知道是劳拉自己在消费自己的过往一生中43有余的男人都仅仅用了5分钟所以重点讲了用时7分钟的国王也改变了劳拉后生的方向在革命下转战马戏团片子的画面构图、色彩、舞美设计都很棒回忆和现实交织的转场镜头也挺特别有一种偷窥的视角女演员真的很美也许真的就是饰演劳拉的最佳人选不过讲述方式还是稍显冗长和沉闷最后的牢笼里的劳拉被男人们亲吻着手背满是悲戚感【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马克斯·奥菲尔斯出神入化的摄影调度水准在《伯爵夫人的耳环》就已领教过,这部唯一彩色电影/遗作更是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马戏团的表演形式极其华丽也尽显悲戚。结尾营造出悬念却不落窠臼,无声胜有声。但最后一节的回忆部分过于冗长,松散的叙事也未能塑造出女主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三星半奥菲尔斯爱拍风流女子受情伤;场面调度都是大师级,而且他把变换画幅玩出了花;有疑似[闪灵]破门之源的镜头(库布里克一直很推崇奥菲尔斯);-“我只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情”-“那头大象也是这么想的,最后它学会了弹钢琴”;“如果他们停止,就是骚乱,如果继续,就是革命”;祖与占的祖&CINEMASCOPE对于类似的包括《豹》(也许还有《妖猫传》?)实在喜欢不起来奥菲尔斯布景道具讲究的可怕用各种饰物切割画面甚至还动用大量类似默片的遮片让观众的视线永远落在劳拉蒙特斯身上然而这个过于古典的人设实在毫无魅力无法共情我没有看到一种时代变迁命运挣扎的无力感剧中人物都爱她我只想睡它(真实困死..有一俗說是:歐佛斯想以此片替在如戲子般可笑的民主與消費中沒落的貴族文明弔唁。對此我語帶保留,唯一確信是:歐氏美學這回著實與故事主旨近乎無縫靠攏,美術服裝愈浮誇,場面調度愈繁華,就愈顯得勞拉夫人得靠這些包裝來兜售親身經歷餬口的悲戚與可恥,成就了結尾那幕反諷的雷霆萬鈞之勢。巴洛克五项原则:动态的绘画性”、导向深景深”、“扩散的开放性”、“积极的含混性”以及“单一统合性考量”。尤其是在运动的表现与含混性的追求上,使得本片一如奥夫尔斯过去的作品那样,借助了许多长单镜与摄影机运动来构成,而片中元素的构成之繁复也恰好符合了含混性与开放性的要求。虽说女主确实不增色电影,但这个色彩和构图取景、叙事结构还是将影像推到了美的能忽略了人物的和故事的薄弱的程度。就是好多翻译没有呈现出来,有些许影响情节。对于劳拉蒙特斯的一生,最后的马戏团售卖故事真的是有些唏嘘。(还是觉得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叙述????估计是故事太多吧。)盛宴呀,不管是从电影布景、镜头运动还是表演和剧本都堪称古典主义的巅峰,作为奥菲尔斯的遗作,多灾多难的制作过程似乎都印证着一个时代的落寞,繁华的装饰和上流的游戏对于女人来说不过就是对爱与信仰的摧毁,蒙特斯为爱而生又因爱而死,想必这样的女性形象也是奥菲尔斯一生所关注的吧奥菲尔斯遗作也是唯一的彩色影片,雅克德米的处女作萝拉直接对其致敬,贵族的没落还影响了维斯康蒂创作的豹。用马戏团表演串起女人的一生,供人观赏玩弄。横移升格旋转和倾斜遮蔽似构图,镜头调度闪回叙述行云流水近乎炫技。他们停止了就是暴动而坚持下去就成了革命,资料馆修复版。华美,悲情。与劳拉蒙特斯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似乎就是茶花女了,不过比起后者,Lola显然没有在悲伤的、铭心刻骨的爱情上大肆渲染,而是以猎奇和走马观花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女人的前半生,浮华如马戏。彼时彩色片技术还不成熟,若是黑白的、想必会更有味道,但那又不是劳拉了。和二狗说,“我以为她会摔死,然后出一个壮烈充满死亡色彩的悲剧。”二狗回我,“但这个结局更让人唏嘘啊,男人排队花钱吻她的手,告白,多悲剧啊。”在笼子里像动物,那么美,苍白的脸上挂着口红的唇,所有人都爱她,所有人都离不开她。可对她来说,明明是所有人都不爱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