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编剧: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WalterC.Mycroft/艾玛·[展开]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编剧: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WalterC.Mycroft/艾玛·雷维尔/ClemenceDane/HelenSimpson主演:赫伯特·马歇尔/诺拉·贝琳/菲利普康斯塔姆/爱德华切普曼/迈尔斯·曼德类型:悬疑/惊悚/犯罪制片国家/地区:英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1930-07-31片长:104分钟/USA:92分钟/Argentina:102分钟/USA:100分钟(TCMprint:Britishversion)又名:谋杀者/凶手IMDb链接:tt0021165谋杀的剧情简介······ 一位女演员被发现在一具尸体的旁边,而她又失去了记忆,似乎没有什么能说明她不是凶手。就在法院认定她有罪并被判处死刑的时候,依然有一个人相信她是无辜的,但他能够找出足够的证据解救她吗?
谋杀/谋杀者电影网友评论:希胖,over。希胖每部电影中总有几个镜头是可以拿过来做教材的,如:开始的窗外移动镜头;冲咖啡的长镜头;陪审团段落启发《十二怒汉》——某些情节,我们看的时候会想:哦,这我在影片XX中见过,然后再看一下创作年代。over。PS:才胖了一点点就有双下巴,想想希胖好像也有,心理顿时平衡多了。。。有声片初期希胖早年在英国的作品。混血变装高空秋千表演者将死亡演绎成奇观,并用剧作完成告解供认。良心受折磨的陪审员独自破案寻求公道很像托尔斯泰的《复活》,甚至还特别给了探监许可一个镜头。一些无关紧要的场景非常有意思,比如谋杀后女邻居不停跟房东八卦,和男主被一堆孩子一只猫困在床上……应该说是除《伸冤记》之外最不希胖也是最为严肃的作品,一出推理剧而非惊悚剧。戏剧味道浓厚,许多舞台化的镜头调度在《夺魂索》中被更加发扬光大,陪审团段落应该启发了《十二怒汉》,对画外音有着极具创意的使用。迷人的结尾:男女主重逢,镜头后拉显露出舞台背景和观众,落幕,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推理為主的電影,十二怒漢或有向這部電影致敬。希治閣對於片末高潮的處理永遠也這樣利落,由Blackmail中的大英博物館,至Murder!的馬戲團,都非常精彩。縱使對於女主角頂包的動機仍有懷疑,整體仍然出色。另外,希治閣標誌性的蒙太奇手法在Murder!開始出現得多,及漸成熟了。运用人的趋名逐利、罪恶感和被揭穿的恐惧。将艺术引入生活破获真相。视听调度优秀。对话:来回平移,用剪辑营造压迫感。镜像(分离)的疑惑与自省。展示陪审团逼迫产生恶果的房间,宣判时法庭作画面空间;慢慢升起绞刑架阴影、指南针与彷徨嫌疑犯的剪辑配以画外音,画外空间实验。幽默、讽刺。看过希区柯克拍摄的最早的一部,印象最深的情节是陪审团投票那场(虽比《12AngryMen》早了27年,后来者更出色)。男主角推演案情的过程还算紧凑,最后凶手自杀的情节在导演后续的不少作品中有重现(例如《JamaicaInn》)。20世纪30年代拍摄角度看,不失好片一部。30年代初希区柯克版的#十二怒汉#,陪审团举证说明或许吕美特从中得到了灵感也说不定,有罪或无罪,人性的碰撞,民主与怀疑,这是整部电影的精华。而与#十二怒汉#不同的是本作主人公的合理怀疑不局限于那张桌子,通过蛛丝马迹使自己逼近真相。最后的马戏团表演和结局也颇为惊艳。1930年胖子的作品,男主赫伯特•马歇尔(HerbertMarshall)饰演的约翰,挑起了整个戏,自然流畅。特别喜欢他在床上端着咖啡杯,被一群熊孩子包围的样子。戏剧和真实,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相比于《讹诈》这部《谋杀》显得不够利落,过多出场角色和一些琐碎的情节在后半段拖慢了节奏。不过影片主题还是值得玩味的,或许后来的《十二怒汉》就是受到了此片的启发?剧本编的好,可惜节奏太拖沓了,陪审团、戏中戏以及最后一个镜头都是绝妙的点子,一定启发了包括《十二怒汉》在内的很多后来的电影,希望有人能翻拍一下,一定会很棒。3.5星,“咱们艺术家有双重功能,用生活创造艺术,用艺术评价生活”。扮演混血儿的男演员怎么看着有点像印度人。。。PS陪审团那段是不是启发了12怒汉呢?考慮到影片的年代,其實應該給很高的評價,但是很多當時十分創新的技巧幾十年後都完全別被普及到眾人皆知的程度,而故事本身也不在吸引,所以沒什麼觀影快感。 [收起]